西方哲学命题大全

作者:王吉盛

内容更新中


       哲学网首页    中国哲学命题目录    外国哲学命题目录    基督教思想命题    伊斯兰教思想命题    佛教思想命题

人学辩证法是辩证法的基础,是人学普适的方法和普适的规律

设置字体大小: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法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的领袖人物让·保罗·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用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从而提出用“入学辩证法”去取代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在萨特看来,辩证法只能是根源于个人意识的总体化运动,在自然界不可能有辩证法。人学辩证法,依据萨特自己的规定,它是研究人的实际方法,“人学的基础乃是人本身,不是作为实践知识的对象的人,而是把知识作为实践的一个环节而生产着的实践的有机体。”“人学辩证法”就是研究人的实际,是为研究作为主体的入对自己的体验所作的自我了解的,它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作为客体的人,这个主体的人只是一个有机体,它去实践,并把实践知识作为一个环节,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起关于人的对象性认识。人学辩证法就是在这种理论支配下的辩证法。这种人学辩证法在历史延伸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人实践的辩证法,亦称“构成的辩证法”,由于匮乏是偶然的必然性,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必须个人实践作用于自然,一个人一生总是这样不断持续下去,因而萨特认为,个人实践,不是组织起来,而是在构成中,这便是“构成的辩证法。”第二,人成为“群集”阶段,即“被动的辩证法”。在这个阶段上,人处在一个还没有形成统一主体的、无力的人们的集合状态,由于匮乏的限定,每个人对他人都处于否定的、被动的关系之中,即处于异化关系之中。社会上的“群集”体就是这样的彼此成为潜在的敌人的人们。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因为受物质匮乏的支配而成为被动的,所以也叫作“被动的辩证法”。第三,人的“集团”阶段,即“被构成的辩证法”阶段。个人对在“群集”阶段上匮乏支配进行反抗,重新恢复人的支配,便结合起来产生共同的实践,形成“集团”。这种“集团”是由于受客观压力而被动构成的,萨特因此把它称为“被构成的辩证法”。

从萨特的“人学辩证法”的三个阶段,即个人实践——群集——集团伪模式,可以看出,推动着个人实践经由群集,融合集团一直到制度集团的发展,即推动着整个人类发展的是匮乏。在这里萨特试图用存在主义去“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看网友对 人学辩证法是辩证法的基础,是人学普适的方法和普适的规律 的精彩评论

我来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