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恩格斯在其著作《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一个关于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关系的哲学命题。杜林以为作为“简单的”、“终极的”成份亦即“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那些”存在的形式的原则”乃是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些原则或模式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应当去适应这些原则。对此,恩格斯论道:“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认为,杜林所谓的“存在的形式的原则”或“模式”,实质上都是一些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并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诸客观现实的人类思维的或意识活动的产物。因此,这些原则不是亦不可能是思维活动和理论研究的最终出发点,更不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赖以存在的东西,它们是并且仅仅是人们思维活动和理论研究的最后结果。这是对事物的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态度。杜林象黑格尔一样,把事情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原则或模式中,来构造现实的世界,这便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从而是荒谬的。这样,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唯物主义地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之间谁决定谁、谁适应谁、谁检验谁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关系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并为以后明确提出并科学阐发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我来说一句